• 9849-xxx-xxx
  • noreply@example.com
  • Tyagal, Patan, Lalitpur

500官方(中国)有限公司-听非遗讲故事-南路丝弦:老剧种的新传承

500官方(中国)有限公司-听非遗讲故事-南路丝弦:老剧种的新传承
跟着鼓点有节奏地响起,扮相精巧的“角儿”登台扮演,唱腔嘹亮悠扬,将观众带入南路丝弦的精彩国际……这是日前在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骆三村“送戏下乡”现场的一幕。南路丝弦起源于明朝万历年,古称“弦索腔”,在冀南、豫北等地民间撒播,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前史。2021年,南路丝弦当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61岁的陈秀枝是邢台市任泽区骆庄乡东盟台村人,是任泽区南路丝弦剧团负责人,也是河北省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。陈秀枝出生在南路丝弦扮演世家,她唱过青衣、闺门旦、武旦,扮相拔尖,唱腔昂扬,被誉为南路丝弦“一杆旗”。陈秀枝介绍,南路丝弦唱腔为曲牌体,板式五光十色。南路丝弦曲调悠扬昂扬,有“九腔十八调,七十二哼哼”之称,没有几年的苦功夫,难上舞台。在扮演形式上,南路丝弦中老生的“展功”“髯口功”,花脸的“獠牙功”,小生的“翎子功”独具特色。旦角扮演华美细腻,生门演唱火爆火热,而武生也都是真功夫。任泽区南路丝弦剧团常演的剧目有一百多部,其间代表剧目《访昆山》已被我国国家图书馆保藏。“曾经是出门找‘戏’,现在电话邀约越来越多。”陈秀枝说,忙的时分,剧团一年扮演约300场次,一出门便是大半年。近期,任泽区展开了“送戏下乡”“非遗进校园”活动。南路丝弦剧团走村串乡,将戏台子搭在乡民家门口,让大众近距离感触非遗文明。“没想到有这么多人来看戏,作为丝弦人,我很振作。”陈秀枝说,观众曾经是“清一色的老年人”,现在年轻人越来越多了。丝弦青年扮演人才少,是传承面对的一大难题。让陈秀枝欣喜的是,儿子王利华跟着剧团足不出户,如今是乐队总指挥。本年39岁的王利华,从小潜移默化,对丝弦艺术有着稠密的爱好。王利华介绍,剧团正着手将经典剧目的剧本和曲谱著书成册,丝弦剧种来自民间,之前靠口传心授,没有构成文字材料,有的优异剧目和技艺失传了。从2017年开端,王利华依据本身常识堆集,并向长辈讨教,已连续整理了几部剧目,一起,他们还在持续收集有代表性的材料,以便完善这些剧目。“丝弦是陈旧剧种,但不能故步自封,要承继传统但不拘泥于传统。”王利华表明,“往后,咱们将吸纳戏院学生进行要点培育,让这项传统艺术代代有传承。”记者:白明山责编:卢思宇